在地下存在了4000年的四合院村庄

2016-04-29

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陕县,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建筑奇迹,那就是“见树不见村,见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”的地坑院。


村庄?不都是这样的吗?

1.png

或者这样的……

2.png

你见过这样的吗?

3.png


神马?2.png看错吧?地下的

再给你来一张

4.png


河南省三门峡陕县,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建筑奇迹,那就是见树不见村,见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。


5.png

地坑院被国内外游人称为建筑奇迹,是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

6.png

进入村庄,只闻人言笑语、鸡鸣畜叫,却不见村舍房屋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,因此地坑院也被称为,地下的四合院

7.png

天井窑院,俗称地坑院,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,现在还有分布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、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,住着六代人。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,已住过六代人以上,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。

 

据说三门峡的天气夏天炎热,冬天寒冷,住在这种地坑院里,冬暖夏凉,非常舒适。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,随大地脉搏而跃动,防震效果极佳。实践中,人们对天井院不断完善改造,使之合理化,这种地坑院窑为圆拱形,坚固耐压,院洞深,冬暖夏凉,挡风隔音,安全可靠

8.png

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。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,深约67米,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,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,是人们出行的门洞。


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,用于排雨水,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,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,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,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,三是建筑装饰需要,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。

13.png


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、客窑、厨窑、等功用,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。地坑院同样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,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。

��暖夏暖,非常舒适。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,随大地脉搏而跃动,防震效果极佳。实践中,人们对天井院不断完善改造,使之合理化,这种地坑院窑为圆拱形,坚固耐压,院洞深,冬暖夏凉,挡风隔音,安全可靠


14.png

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便可以进入院子里,像进入神秘地道的一次探险。这种进入院子的方式,对习惯于地面生活的人来说,不失为一次奇特的体验。

15.png

人住在坑里,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。为此,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、俗称渗坑,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。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,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。

16.png

地坑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,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,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,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,这与普遍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,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,风格迥然不同。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,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。

18.png

与地上世界的热闹喧嚣相比,地下的地坑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。哪怕是正午做饭时分,但地坑院里却很少听到人声,安安静静的景象,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,只是通向地面的烟囱冒出的炊烟,说明院落里还有人居住。



19.png

20.png

很少有人能够确切地说清自己的院落建造于什么年代,他们唯一能够回答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。 所有的村民代代恪守祖业,安居于此,终老于此。

21.png

在现代文明的强大冲击下,这种独特的民居,正面临着尴尬的生存挣扎。上个世纪90年代初,随着两三户人家尝试搬出地坑院以后,整个村庄开始蠢蠢欲动,终于在上世纪末,形成搬离高潮。如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的,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无力在地上建造新房子的人在整个陕县境内,每年有数百个这样的院落正在逐渐消失。

22.png


为了拯救这种独特的民居,当地政府也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。他们投入60万元资金建立庙上天井院度假村,提供吃、住、玩、乐一条龙服务。在这里,可以赏民居、品尝当地婚宴十大碗的民风民俗,不失为一种淳朴的体验。



23.png

24.png


简单的客房,保留了当地最原始的风貌,住进去别有一番韵味。如果有幸遇到当地的婚礼,可以见识一下电视剧里传统的中式婚礼,吹吹打打,好不热闹。 

25.png26.png

周边景区:

三门峡、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、高阳山景区、雁翎关

 

自驾路线:
  三门峡位于连霍高速(G30)郑州与西安之间,自驾车可走连霍高速公路,从(三门峡/太原)出口,上G310,转入X020,沿X020行驶16公里右转,行驶2公里即到庙上村。


上一篇 : 火锅英雄取景地

下一篇 : 大唐贡茶院